站内搜索:
  通知公告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正文
“‘叩击有声’探寻母亲河牡丹江历史之源” ——历史与文化学院2025年度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成果展顺利启幕
2025-06-28 19:16  

2025619日至23日牡丹江师范学院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考古社团主办的“‘叩击有声’探寻母亲河牡丹江历史之源——2025年度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成果展”,在综合楼阳光大厅和实训楼正式启幕。本次展览以实物、图板与模拟实验的多维呈现方式,将高校考古团队对牡丹江流域旧石器时代的探索历程与丰硕成果,向公众铺陈开来。

这场展览不仅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更是以考古实证助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注脚,不仅得到牡丹江师范学院校领导的极度重视,也得到师生、本地市民的广泛关注。牡丹江市文保系统、牡丹江市政协单位应邀来参观。阚德刚老师为领导们讲解旧石器文化。

19日上午8时,展览开幕。大厅两侧的红色展台瞬间成为焦点。展览以“牡丹江流域旧石器石制品”为核心,以“流域空间网”为框架,通过“上游”“中游”“下游”和“其他历史时期”四大主题展区,结合“石器制作模拟实验区”,构建了一条穿越时空的“考古时光隧道”。每个展区均配备专属讲解员,他们不仅了解这里每件文物的历史,还亲自参与了调查工作,知道它们背后的发掘故事。

在“中游”展区,来自新顺东山遗址中的石核、石片、刮削器、雕刻器等43件旧石器标本静静陈列。它们表面保留着贝壳状的片疤,无声诉说着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智慧。“这些石器大多出土于河漫滩阶地或河边山腰的平地上,是古人类沿河流活动的重要证据,”讲解员庄玉飞指着分布地图介绍说,“我们团队今年3月开始调查,横跨吉黑两省,围绕牡丹江及11条一级支流,行程4000多公里,结合遥感影像与地表采集,对母亲河牡丹江流域进行了全面调查。”

今年正值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推进之年,历史与文化学院考古社团以“高效服务地方”为宗旨,在阚德刚老师的带领下,应邀牡丹江市、林口县、宁安市、海林市四地文保部门,参与四普田野调查指导工作。团队在田野调查中新发现遗址125 处,其中旧石器遗址 96处,占总数的76.8%。特别发现了唐渤海时期的卧龙河墓葬遗址群、北石缝墓葬遗址群,金代的敖头山城、东大泡子南建筑址等,填补了牡丹江上游吉林敦化、林口乌斯浑河流域及牡丹江市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也为吉黑两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作出突出贡献。

“我们采用‘传统踏查+科技辅助’的模式,在调查前运用地理信息学提前预判遗址地点,为实际考古调查节省了时间、降低了调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社团成员、历史与文化学院大二学生谷昕睿说。

本次展览不仅是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考古社团学期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校地合作与文化传播的多维实践,对推动牡丹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提升公众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金枚 

二审|杜品 

三审|王立国 

撰稿|张馨月 

排版|李昕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 版权所有  建议1024*768分辨率
联系电话:0453—6511211 电子邮件: ascmdj@126.com 邮编:15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