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生动弘扬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近日,木兰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遗址考古发现公布仪式及考古发掘现场展示活动在木兰县鸡冠山举行。这是黑龙江省首个革命文物考古发掘项目,发现遗留物3724件。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2023级一班谷昕睿、2024级二班方一宁、毕双双,地理科学专业2024级一班闫思琪等四名同学参与此考古发掘项目。


鸡冠山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其东北抗联密营遗址于2015年被发现。2016年3月,原黑龙江省党史研究室将其认定为“重要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10月,中国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专家考察团进一步确认其为“东北抗联迄今发现的面积较大、功能较全、军事设施较完备、历史遗迹较多的战迹地”。




谷昕睿同学感慨地说,正值九三阅兵即将到来之际,小转山遗址发掘意义重大。一件件文物都在无声的书写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次发掘,我们收获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有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精神的担当。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既全面的参与到室外的田野考古发掘,同时还对发掘出土的文物进行同步的整理与统计。一开始,我们对考古需要用到的专业设备和野外发掘的具体流程要求都是一知半解的,但通过这段时间的不断学习与实践,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能独立承担起一个房址的发掘任务,田野考古发掘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野外发掘工作的环境条件格外艰苦。蚊虫、蛇鼠是常伴的“小麻烦”,还有下雨时得赶紧抢救没来得及收的出土物,以及在第二天雨后泥泞的土地上继续工作等,除了这些方面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每个工作流程上都要小心谨慎,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件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让全部的工作都可以正常有序的进行。不仅如此,作为房址发掘负责人,还要保障自己以及房址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全,其实每一天都面对着不小的精神压力。
可每当我们快坚持不下去时,用实物资料复原东北抗联史,为十四年抗战提供科学、系统考古学证据的愿望就成了我一直以来能够坚持下去的最强大的动力。在发掘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东北抗联当年的艰苦远超想象。他们不仅需要忍受物质的匮乏,需要时刻提防敌人,还需要面对深林中阴冷潮湿的环境以及随时出没的野兽。对比之下,我们现在的面对小困难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我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学生,如今又是一名参与考古发掘的工作者,要是只因环境艰苦就轻言放弃,既辜负了自己对历史和国家的这份热爱,也愧对那些曾为家国拼搏的东北抗联战士们。
这段难忘的考古发掘经历,让他们在专业成长的同时,更从历史深处汲取了力量。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东北抗联精神的感悟,在学业与相关领域继续前行,他们也会不遗余力的宣传这段历史,让更多人透过这些珍贵遗存,铭记那段不屈的岁月,让历史的火炬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一审|金枚
二审|杜品
三审|王立国
撰稿|宣传部
排版|刘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