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通知公告
   
院内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院内要闻>>正文
【学术交流】唤醒辽西走廊——辽西走廊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我院历史学专业本硕学生参加渤海大学崔向东教授学术讲座
2022-11-27 08:17  

2022年9月23日15:30—17:00,在卢伟院长主持下,渤海大学崔向东教授以《唤醒辽西走廊——辽西走廊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为题,线上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我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和学科教学(历史)专硕研究生全程参加

首先,崔老师介绍了辽西走廊的历史地理枢纽和区位。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化的不断建构及多元一体化特征等,都与辽西走廊有密切的联系。它南连华北,直达中原;北连东北,可进入东北亚,是沟通东北亚与中原极其重要的民族、文化、经贸廊道。

辽西走廊位于辽西地区,以辽泽命名,非以辽河命名。辽西走廊由大凌河廊道和傍海廊道组成。大凌河廊道形成时间较早,它以燕山各关口为界,又分三条廊道。在红山文化时期已见雏形,商周时期成为常行的道路,后世沿用,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辽西走廊的另一廊道是傍海道,位于渤海西侧海岸沿线,基本沿海岸而行。傍海道由临渝关(今山海关)出发,沿渤海西岸向东北抵达绥中的碣石,再向东北行至锦州、向东进入辽东。辽金前,傍海道虽已出现,但并不畅通。辽金后,随着汉族、契丹、女真人口的大量迁入,地位逐渐提升,中原与辽东往来密切,逐渐畅通,地位日渐上升。到了明清时期,战略地位变得空前重要,成为东北与中原相互联系的命脉要道,甚至关乎国家存亡。历史上,决定明清易鼎的“松锦大战”“山海关大战”都发生这里,可见傍海道的重要性。

其次,崔老师介绍了辽西走廊的地理、民族和文化特征。辽西走廊在历史上属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民族杂居、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经济、文化、民族交融之地。它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渔猎文明、海洋文明的连接地带。辽西走廊催生了文明起源。文明起源与交通密切相关,文明起源与交通是共生互动、相互促进的。红山文化时期,辽西走廊已见雏形,道路交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强化了社会控制。在红山文化内部,出现了宗教、文化和政治中心区域,牛河梁遗址处于红山文化分布区四通八达的中心部位。红山文化中如玉文化、龙崇拜、日崇拜、坛冢庙祭祀制度等都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元素,并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一直得以延续。

辽西走廊是多民族的起源地和迁徙聚居地,具有鲜明的“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特征,也是多民族融合的大熔炉。辽西走廊所在的辽西地区的古代民族众多,主要有古商族、古燕族、孤竹、箕、肃慎、伊虑、屠何、山戎、东胡、俞、契丹等。辽西走廊也是众多民族的迁徙聚居地,东胡族系、濊貊族系、肃慎族系和华夏族系在此迁徙聚居,如汉族、乌桓、鲜卑、库莫奚、靺鞨、粟特、女真、蒙古、满洲、锡伯等。辽西走廊一直发挥着民族迁徙往来的廊道作用,众多民族在辽西走廊留下了历史与文化积淀。

辽西走廊的不同文化间相互碰撞、交流、融汇,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奠定了基础。在不同历史时期,辽西走廊的文化交融体现为两种倾向:汉化与胡化。文化相互吸收借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辽西走廊沟通东北与中原,中原的物品输出有丝绸、铁器、书籍等,东北输入中原内地的物品主要以皮货、山货等为主,如人参、貂皮、虎皮、兔皮、鲸睛等。不同民族通过物质交流促进文化认同。

辽西走廊不仅凸显了民族融合和经贸交流,而且凸显了国家控制,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其政治意义要远远超过经贸意义。辽西走廊是东北亚藩属朝贡体系交通网络的核心,汉代控制燕北五郡、隋唐征伐高丽(营州道)、通往黑龙江下游的丝绸之路,明清时期朝鲜的朝贡燕行道、明清控制东北边疆的滨海道。从辽西走廊文化传播交流的结果看,辽西走廊还是一条“诗书之路”。“读书之路”强调的是文化和精神层面。东亚文化认同依靠的不是物品、技术,而是书籍所代表的精神文化。

最后,崔老师讲述了辽西走廊的当代价值。崔老师强调要唤醒辽西走廊,焕发新的生命力。辽西走廊是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典型战场。辽西走廊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辽西走廊地带成为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实现高度的文化与心理认同,提供了铸牢民族共同体的东北经验。民族走廊转向“经济发展带”与经济聚合区域。辽西走廊连接不同的地理板块和经济区域,辽西走廊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一部分,又是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先导区。辽西走廊地带成为辽宁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节点,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互连互动之路。辽西走廊地带对于辽宁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辽蒙欧”经济廊道实施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在文化建设上,重塑辽宁文化形象。要利用辽西走廊“诗书之路”文化符号重塑辽宁文化形象,需要挖掘辽宁的历史文化内涵,找到辽宁文化之根。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辽西走廊也是一条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文化遗产廊道”,各民族在辽西走廊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景观。辽西走廊地带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类型丰富,是打造线性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区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崔老师针对当下辽西走廊地带的发展落后等问题,提出了六条具体建议。主要有:辽西各市真正联合开发利用辽西走廊这一名片、举办“辽西走廊论坛”、推动辽西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学术研究、推动“辽欧蒙”经济贸易。

本次学术讲座,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全体师生收获颇丰。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 版权所有  建议1024*768分辨率
联系电话:0453—6511211 电子邮件: ascmdj@126.com 邮编:15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