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曲江学者——赵亚夫教授莅临牡丹江师范学院为全体硕士生导师开展“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个问题”的专题讲座。赵亚夫老师是我国当代知名的历史教育教学研究专家,具有几十年的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经验,研究成果颇丰,先后在国内外出版发表了诸多学术专著和论文。出席并主持本次讲座的领导是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院张冰院长,历史与文化学院全体硕士生导师以及学校其他学院硕士生导师参与本次讲座。赵亚夫教授以自身经验为切入点,以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培养为例,为我校研究生导师培养学生提供指导,令与会人员获益匪浅。

本场讲座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二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三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讲座开始之初,赵亚夫教授表明以历史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自身经验与与会硕导进行交流,表示学科之间虽具差异性,但存在共性。从自身经验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阐明要义的基础上,以期我校在培养研究生质量上有所借鉴与提高。

针对第一个方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言,赵教授首先阐明了我国自2009年设立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计划,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自2010年起招收教育专业硕士。赵教授表示自2010-2018年,自己共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21人,毕业率100%,留京率90%(40%在师范高中任教),2018年后由于一些原因停止招生,这其中包括目前教育硕士培养所共同面对的一些现状问题。赵教授以其丰富的培养经历,向与会硕导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并且提示各位领导与老师,在培养硕士研究生时,注重把握教育部与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一些文件,比如《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意见教师》(2018)13号、《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教指委发(2017)04号)。并强调以文件为指导,但更要以实际情况为准,不能无视学生基础!
针对第二个方面,就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阐述,以特点与要求、问题和改进为切入点。首先,赵教授跟与会人员分享了目前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与要求,强调专业硕士的实践课程应高于学术硕士的培养《落实校外实践导师制度,并要提高质量;专业硕士生的实习比例更高、时间更长、学校参与的程度更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分类培养没有得到切实保证,表现为学硕与专硕混合培养、在职研究生与特岗教师等混合培养、不同学科方向招录的教育硕士集中上课;2、对跨专业和无师范教育背景的学生培养;3、校外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差,真正发挥作用的或者长期发挥作用的却不多;4、学科课程教学论教师队伍不足等。对此,赵教授提出要从两个层面把握存在的问题,一是决策问题,存在政策与实际的差异问题,明确培养的实践型人才具体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二是现实问题,学校束缚束过多,教师压力过大,学生实践空间多大等,明确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认知极为薄弱的情况下,何来实践能力这一现实问题。赵教授进一步以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历史)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例,展示首师大的改进措施,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并且进一步要求大家,在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时,针对现实问题具体解决,而不是一味迎合,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教学规范上下功夫。

为了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后赵亚夫教授明确提出各位硕导应明确各自领域的定位与目标。以学科教育(历史)为例,赵教授将自己的定位与目标分享给与会人员,要了解学科的基本任务和方向,具有改善培养环境与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参与研究生指导的实践中,要掌握学科教学研究规范,严格要求学位论文达到专业合格水平等。赵亚夫教授以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为实例进行了详实的介绍以提高研论文质量,分别从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摘要、文献综述、结构、引用等方面,展示了具体案例的问题与规范要求,以期硕士导师以此为戒或以此为参考更好地指导硕士论文写作。
讲座结束后,张冰院长就赵亚夫教授的分享与交流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与衷心的感谢。此次讲座浓缩了赵亚夫教授多年培养教育硕士的经验与成果,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使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教育硕士培养的专业性,也让与会人员们意识到培养硕士研究生任重道远,正需要研究生导师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切实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期提高我校教育硕士培养的水平。感谢赵亚夫教授不远千里分享自己的宝贵经验,并勉励研究生导师努力吸收消化,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