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通知公告
   
研究机构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机构>>正文
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院简介
2023-06-07 10:23  

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以其长达40年在城墙边研究渤海国史的基础与优势而著称。

一、学科底蕴深厚、地缘优势明显

1978年起,学校提出依托渤海国上京遗址地缘优势,开展渤海国历史文化教学与科学研究学科发展方198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设立了渤海国史研究专栏,累计发表渤海国史研究学术成果321990年,张高教授倡议建立“渤海学”学科,受到渤海国学术界的关注。1997年,历史学专业创建,《渤海国史研究》作为本科专业特色课程延续至今。2011年,我校被国家文物局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推荐参评渤海国文化研究与遗迹保护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成立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院,成为全国首家以渤海国史为研究方向的高校研究院。

二、研究平台完备、基地建设突出

2009年,牡丹江流域历史博物馆建成,收藏了8000余件渤海国时期的文物,成为该领域的实践平台。2012年,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发挥智库作用,获批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的“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基地”。2015年,中心获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届联合会授予的“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基地”。2017年,“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获批黑龙江省特色学科。2018年,与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国上京遗址所在地)签订“共建协议”,共建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2020年,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智库共建。同年9月,经省编办审批,黑龙江省首个“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院”成立。


三、梯队实力雄厚、学科交叉融合

渤海国史研究拥有一支强大的科研师资队伍,由老一辈学者张高、姜华昌等人开创,郑云波、綦中明、卢伟、李莹等中青年学者传承。目前,该学科已发展成一个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跨学科团队,形成了强大的科研攻关合力,方向明确。现有研究人员23人,其中硕导18人,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18人。另外,该学科还引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副所长范恩实为特聘教授,黑龙江文物局驻渤海上京遗址工作站站长赵哲夫为兼职教授,使得师资力量更加充足,为该领域的不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学校不断整合资源,致力于加强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团队的建设。现已形成了四支团队,分别是渤海国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渤海历史文化研究、渤海国文学研究和渤海国外文资料翻译研究。团队紧紧围绕着渤海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等方面展开研究,形成了鲜明的渤海国史研究特色。

四、科研成果丰硕、研究特色鲜明

渤海国史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经过四十年的研究历程,该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132篇,出版专著14部,其中《从渤海国的君主名号看其文化认同》等著作一直备受关注。在2019年,渤海国历史文化研究现状分析及服务国家战略的报告,凭借其重要性及紧迫性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认可并作出批示。渤海国文化研究院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重要研究项目,如“渤海国上京文化及相关遗址遗迹保护管理研究”“渤海国上京及周边地区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渤海国及其遗裔的文学研究”等项目,不仅极大地推进了该领域的发展,更被多次授予各级奖项,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

五、服务地方经济、致力文化传承

渤海国史研究的服务地方优势显著,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文化建设成果。团队成员定期组织“海东盛国”图片展等渤海国历史文化普及和科普宣传活动,为牡丹江市镜泊湖管委会渤海国文化园建设提供创意指导,帮助牡丹江市渤海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创意开发的“渤海靺鞨绣”被列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团队成员还协助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摄制了《渤海郡考》记录片,普及渤海国的历史和文化。在渤海上京城遗址数字化复原项目研发方面,专家学者们积极参与渤海国上京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为保护和传承渤海国的历史和文化出了积极贡献。

六、体现中国立场、拓宽国际交流

渤海国史研究团队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研究基本立场,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自2014年以来,先后主办了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这些学术会议包括“渤海国历史文化及遗产保护研讨会”“远东地区中俄历史文化发展与合作学术论坛”“第五届北方民族会议”等,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这些学术会议为“高句丽·渤海”学界交流搭建了平台,拓宽了牡丹江师范学院渤海史研究的影响力。专家学者们积极展开国际合作交流,为推动渤海国史研究的国际化、学科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 版权所有  建议1024*768分辨率
联系电话:0453—6511211 电子邮件: ascmdj@126.com 邮编:157012